发布时间:2022-09-12 11:43:54 浏览::
E星体育7月5日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新网西安7月5日电 (记者 张一辰)7月5日7时28分,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在风云三号E星任务中承担了风场测量雷达和微波温度计的研制任务。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也称黎明轨道气象卫星),同时也是全球第一个在晨昏轨道实现业务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入轨定点后,风云三号E星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D星组网,形成“黎明、上午、下午”三星组网的运行格局,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
西安分院为风云三号E星研制的风场测量雷达是世界首个双频段海面风场星载测量载荷。它可以迅速、全面地获取全球海洋表面的风场数据,并且不受云层、光照和极端天气影响,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测量能力。
风场测量雷达在轨运行后,Ku频段和C频段将同时工作。与单频相比,双频同时观测具有更宽的风速测量范围和更高的风向测量精度等优势。
西安分院风云三号卫星研制负责人陈文新说:“研制团队创新提出了新型布局方式,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Ku和C双频段同时高分辨率测量。”
此外,西安分院为风云三号E星研制的微波温度计,通过对工作频段内不同频带的辐射特性进行高精度测量,为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成为气象和灾害监测的重要遥感手段之一。
另悉,风云三号E卫星上装载的多台全新探测设备,不仅使其首次具有了主动探测海面风场的能力,同时还具备了利用晨昏轨道,长时间连续观测太阳的本领。(完)
中新社酒泉7月5日电 (记者 陈溯)5日7时28分,被誉为开启新征程的“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带动中国气象卫星应用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19颗气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指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表示,风云三号E星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气象预报预测、气候变化应对、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空间天气预报预警等各应用层面的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作为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其成功发射后,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风云三号D星组网运行,使中国成为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条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能力的国家。
中国气象局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杨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星组网后,每6小时可为数值预报提供一次完整全球覆盖的资料,有效提高和改进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对完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GRAPES中,国产卫星同化仪器将由11个增加到18个,同化数据量增加50%,可延长预报时效约12小时。风云三号E星设计寿命由5年提升至8年,提高了载荷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探测精度,有助于充分发挥卫星的应用效益。
风云三号E星搭载了11台仪器,实现了技术的全面提升,可实现对三维大气、洋面风场、夜间微光、太阳和电离层等多种要素的监测,将综合增强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和空间天气监测分析能力。
世界气象组织(WMO)向中国气象局来函表示,风云三号E星的发射将填补全球天基气象观测系统的空白,中国气象局将成为全球极轨卫星观测序列的第三大支柱。
风云三号E星及其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研制。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所属有关单位研制。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组织实施。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研制建设和运行。(完)
中新网上海7月5日电 题:“金牌司机”助力 风云三号E星“稳稳”服务全球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5日成功发射“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该星是世界业务气象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承担着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姿轨控分系统及部分单机产品的研制工作,更为此次的E星平台打造了一名“金牌司机”。
作为一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始终运行在地球的晨昏线上,并通过星上载荷——各种仪器设备对地球进行气象观测。姿轨控分系统就好比卫星的司机,要稳定地驾驶卫星运行在任务轨道上;载荷则好比乘客E星资讯,用相机不停地对地球进行拍照,因此需要卫星运行地足够稳。
但不同载荷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保持静止推扫成像,有的做左右摆动扫描,还有的则会做往复旋转运动,这些不同频率的运动都会影响卫星的姿态。此外,姿轨控分系统的测量单机和执行机构,如红外地平仪、高速旋转的偏置动量轮等,在工作时也会对卫星姿态产生一定影响。
据了解,风云三号E星安装有10余种有效载荷,活动部件多达32个,是目前所有风云卫星里活动部件最多的,这对卫星平台的高稳定度控制是极大挑战。
“如此多的活动部件,不仅会对卫星姿态控制产生干扰,还很容易激发太阳电池阵的挠性振动。这就好比乘客是一群调皮好动的孩子,他们在卫星上又蹦又跳,不停转圈,偶尔还拽拽司机的胳膊,非常考验司机的驾驶水平。”姿轨控主任设计师说。
为此,风云三号E星姿轨控分系统在继承风云三号D星主体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了稳态偏置动量三轴轮控的主动控制,以长期保持稳定的三轴对地定向姿态。同时,采用双星敏感器姿态确定方案,并改进了控制算法,加入了参数自适应调整功能,进一步提高姿态确定和姿态控制精度的同时,还要规避太阳电池阵的挠性振动,使卫星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姿态稳定度。
肩负着“服务全球”的使命,风云三号E星需要长期对全球进行连续观测,探测数据全球共享,1字节数据也不能丢,这就要求卫星要连续稳定可靠地运行。风云三号E星副总设计师尹海宁说道:“相比于D星,E星的软硬件均进行了升级换代,如硬件采用了先进的光纤陀螺、最新的中国国产APS星敏感器等,软件则历经6次迭代升级,产品的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强壮性均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地面定位精度提高至少4倍。
风云三号E星首次搭载了先进的风场测量雷达,将对风场进行直接测量。这个全新的载荷产品也对姿轨控分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风场测量雷达工作时需要快速旋转,产生的朝地心方向的角动量会使在轨道运行的卫星受到较大的陀螺力矩,这将导致卫星不能精准指向地球,严重影响对地观测。
“为了消除这个影响,我们研制了风场测量雷达动量补偿子系统。通过配置补偿飞轮及相应控制算法设计,实现了对风场测量雷达起旋、稳态工作、减速时产生的角动量的实时精确补偿。”尹海宁介绍。
在精准对地定向的同时,风云三号E星姿轨控分系统还可以通过俯仰轴机动实现大于5分钟的对月高精度指向与跟踪,来实现载荷对月定标需要。(完)
“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中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5颗卫星。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卫星家族首颗晨昏轨道卫星,也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民用晨昏轨道卫星。
世界气象组织在《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轨道3颗卫星组网观测的概念。
此次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将弥补卫星观测轨道(早5:30和傍晚17:30)的缺憾及观测资料的不足,有效补充6小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
海面风场是海气交互界面的重要物理参数,对全球气候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海洋航运、海上捕鱼作业以及海洋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船舶、海水浮标、沿岸海洋观测站等传统现场观测手段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无法保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风云三号E星装载了“中国首个双频双极化风场测量雷达”,通过海面后向散射测量E星体育,获取全球海洋表面的风场信息,通过星上内定标和在轨主动设备的外定标实现海面风场的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测量,并对海冰、土壤湿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进行测量。
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来源,随着全球气候演变,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充分利用晨昏轨道,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太阳。
此次风云三号E星装载了太阳辐照度光谱仪、太阳X-EUV成像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国际比对型)3台不同载荷开展太阳观测,分别从光谱、成像、辐射总量等不同侧面对太阳进行全方位同步观测,将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完)
中新网北京7月5日电 (马帅莎陈溯)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5日7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星。该星是风云三号03批气象卫星的首发星,也是世界民用业务气象卫星家族中首颗工作在晨昏轨道的卫星。
风云三号E星设计寿命8年E星体育,配置11台遥感载荷,主要用于获取数值预报应用需要的大气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保障气象领域核心业务,提升天气预测预报能力;监测全球冰雪覆盖、海面温度、自然灾害、生态与环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开展太阳、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电离层数据监测,满足空间天气预报和保障服务的需求。
该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天气预报准确率,丰富中国气象卫星业务观测体系,助推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风云三号E星由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发射场及测控系统组织实施,中国气象局为用户部门并负责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运营。
北京时间2021年7月5日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